第十四章 历史上的至暗时刻14(1 / 2)

李然然万万想不到这边也在吵,该不会后面都在吵架吧,大家共同骂李隆基不好吗?

怀着无奈的心情点开了

【华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③】

(开头便是哀伤的音乐配着四周荒凉的景色,将悲凉的气氛拉到了极点。)

【唐末五代十国】

【唐末黄巢起义后,李唐皇室大权旁落,再无力控制藩镇,大部分藩镇的节度使开始走向世袭。

公元907年唐天祐四年,唐哀帝禅位给藩镇将领朱温,朱温建立后梁,自此开启五代十国乱世。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北宋建立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割据政权,至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北汉的灭亡,十国结束。

持续了七十多年的乱世也由此结束,但战乱带来的影响仍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

此间君杀臣,臣杀吏,谋反叛乱层出不穷,战争频繁,道德沦陷,社会失序,弱肉强食,兵役负担沉重,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频繁。

杀尽天下世族,将礼义廉耻视为粪土,不喜文士儒生,产生了浓厚的重武轻文风气。

“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

藩镇割据造成的“武人集团”失控,发生频繁军阀混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

在粮草严重匮乏时,一些藩镇的将军、乱兵将处于最底层的百姓当作“粮草”。

各藩镇节度使实行的是杀光抢光政策,杀光贫苦百姓,将这些百姓的尸体用食盐腌制以此充当军粮。

“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

而在围城中,一旦出现城中粮尽的情况,百姓则沦为守城的将兵的食物,人甚至被像动物一样宰杀贩卖。在乱世中军阀乱兵“吃人”,农民军也吃人,饥民之间也“吃人”,甚至于“人肉”还没有狗肉值钱。

“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

“是冬,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或卧未死已为人所呙。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犬肉值五百。”

礼仪秩序崩坏,从此“吃人”不再是因饥饿而求生的事了。社会的严重失序,人的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道德观也越来越浅薄。由此激发出了人性中的恶,在人命如草芥时期,更有“以形补形”、以食人为爱好、研发出了各种不同烹饪方法。

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十国中的经验教训,使赵宋在军事设置上始终是重文轻武,大力发展儒学,甚至立下祖训要求其子孙不得杀害文人及上书谏议之人,又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注重中央集权,弱化地方。但矫枉过正,导致地方和边地防务贫弱,让终宋一朝外患不止,最终被外族入侵灭国。】

<五代十国的确称得上是至暗时代,到处充满着背叛与仇杀>

<历史书上五代十国就是一笔带过,我印象中也就只记得欧阳修写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难怪宋要重文轻武了…>

<突然觉得宋朝好像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重塑了中华文明的秩序,让礼仪得以留存…>

<这一期真的看难受了,还有点犯恶心…我一直都知道唐末烂,没想到它不只是烂还这么恐怖。乱世真的不是人待的…>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还好我是在现在的华夏>

<唐末开始的食人风气在宋初还存在,我忘了在哪儿看过的说赵匡胤手下的一个将军就很喜欢吃人肉,还要求手下变着花样给他做……[呕]>

<这种风气一直到真宗时期才彻底纠正过来>

<有点破防了…古代的盛世就是老百姓饿不死剩点吃的就行了[大哭],想到了上期说的大唐盛世,在那种盛世下仍然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么生活乱世的百姓该多苦啊[大哭]>

<突然觉得赵匡胤好伟大哇…武人出身,功夫又好,嫉恶如仇,有文化还读过四书五经,爱惜人命…以后黑宋朝的时候一定把赵匡胤单独拎出来。>

<然而现在只会说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

<唉,宋朝就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乱世中何处不是炼狱>

<三国食人还知道藏着掖着,五胡乱华时食人的也只是个例,到了唐末五代十国就成了常态…>

<我之前看过《风雨廊桥》,里面处处都写着“吃人”二字> <好特么残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