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历史上的至暗时刻19(1 / 2)

上一个讲明末清初的视频评论区确实厉害,转眼功夫就吵了快一千条了。

点开继续观看,李然然想最后一个肯定是近代史了,甲午还是抗日?

【华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⑥】

(谈判桌前一边坐着一个着清官服的老者,旁边写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另一边坐着个身着黑色西装短发戴眼镜的男子,旁边写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请贵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还有澎湖列岛给我大日本帝国。请赔款日本军费3亿两白银。”

“真是汪洋大盗,豺狗不如。”

“盗亦有盗,清国既是败了,也只有遵我日本之道。”

“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好吧,做买卖还有个讨价还价,何况割地赔款呢?我方的价码是地不可割,赔款嘛,最多一亿两白银。”

“我大日本帝国口无二价。”

“我说首相大人,这不合外交规矩嘛。”

“城下之盟,根本没什么规矩。”

“事在人为,外交规矩都是一次次谈出来的。”

“中堂外交前辈,两国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这才是外交上的真规矩。”

“老夫老矣,手无缚鸡之力,但要在谈判桌上逼老夫就范,你们日本的武士剑还不够锋利。”

“可日本的武士剑,已经遥指了贵国东三省。中堂,亦可在此安居。我大日本帝国是不着急的。”

“那咱们耗过去,看谁耗的过谁。”

“中堂,樱花已经含苞待放,我希望樱花开放的时候贵我两国能轻松的结束我们的谈判。否则,我们的合约条款可就不是现在的条款了。”

画面一转来到李鸿章被刺,撑着病体来到谈判桌前。

李鸿章执笔之际问道:“赔款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2000万?”

“不行。”

“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

“不行。”)

【甲午战争】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年七月,日本主动挑起战争,大清帝国被迫与其开战。对于日本的挑衅,朝廷内部悄然形成了两派,一派: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代表以慈禧太后为首,主张议和。另一派:以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代表以年轻的光绪皇帝为首,主战。

战争爆发前,帝后两派尚能维持表面的和气,但也因为立场和态度的分歧导致了大清帝国对内对外各项行动上产生了巨大差异。

两个月后,在黄海战役的战争中清帝国海军惨败,其中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遭遇重挫,再后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朝野震动,清帝国败于历史上从来都是以华夏为师的岛国日本,这是比此前败于西洋炮火打击更大的一次精神重创。

此战将大清帝国的真实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彻底暴露出来,使西方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清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东亚格局彻底转变。】

(《马关条约》全文)

【这场被日后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是清帝国乃至东亚历史的转折点。所有人都在为战败痛心疾首,为国运忧心不已。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他们一直在想办法却一直在败退,《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乃至今日的《马关条约》。

对于清帝国来说黄海海战的惨败,还令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皇太后慈禧的六十大寿蒙上了一层阴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大清帝国的困厄人尽皆知,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帝国内部的矛盾和外来的威胁日日加剧,终于在十九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危险一触即发。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