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军事实力60(1 / 2)

【军事实力

我们先来看看清军的武器,嗯…使用的还是老式的枪炮,比英国落后了二百余年…这原型还是明嘉靖年间的,后经改良才成最后的样子。

一个王朝太平太久,军事也会衰弱。清军的鸟枪没有定期更换的规定,有使用几十年的,还有使用166年的。在后面战争来临时,各地又匆忙赶制了一批,但赶制的质量能有多好呢?

理论上来讲最佳的火药配方是:硝74.84%、硫11.84%、炭11.32%。当时英国的枪用火药配置是:硝75%、硫10%、炭15%,炮用发射火药配置是:硝78%、硫8%、炭14%。

而中国的火药配置:硝80%、硫10%、炭10%。这一配方中的含硝量过高,容易吸潮,不便久贮,爆炸效力低。】

【 船

英国是“坚船利炮”

清朝呢?清初时东南海岸有郑明势力,后来郑明投降,水师也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只要能打击沿海走私船和倭寇海盗,就行,其中还对民船多有限制。都阻碍了进步啊。

再来看清军的士兵实力

当时清军的主要兵力守在东北、西北、西南处不可妄动。虽然地方上也有兵力,但作为一个异族,入主中原后,也依旧要时刻防备着汉人,在各地都有着一定的军队监视百姓,这些人算不上是士兵,有点像今天的警察?

为了支撑战争,除新疆、蒙古地区未抽调士兵外,关内各省及东北地区,都有调兵行动,最后在鸦片战争中调动了共约10万人。

你们觉得一个军队中真正的嫡系部分会被抽调吗?

而靠这些临时拼凑的部队,又能打赢近代化水准的英国吗?】

【 从人数上看10万对两万人,优势在我。但英国有舰船的优势,战场上英国又都掌握着主动权。而清朝每次作战要提前在每一个可能有英军的地方投入兵力,许多士兵也只能依靠双腿去往下一个地方。

清军根本没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更别提清军的士兵还是招募的,没有明确的退役制度,虽然有“汰老弱、补精壮”之类的行动,但是从来没有明确规定过。

士兵收入不高,就产生了其他职业,当其他职业做得风生水起后当兵也成了“第二职业”。 】

【 火器不行,船不行,士兵也不行,那么靠将领行吗?

我从一些资料上搜到清军武官的来源,主要分两类:一是行伍出身;二是武科举出身。此外还有世职、荫生、捐纳者。

武举考试内容分外场:骑射、步射、拉弓、举石等。外场及格后,进入内场:以《武经》为论题写两篇策论。

看着是挺正规的,但是内场考试,后因考生们频繁出现错误,在嘉庆后就变成了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可。内场形同虚设,外场成了真正的比赛地方。到了道光年间,连个门面都不装了,武举全以外场为主,只要你力气好,那你就是武官了!

作为武官,竟然还有不识字的?以力气为标准选出来的那是能干的士兵不是会带兵打仗的武官好不!尤其是进入热兵器时代,武官骁勇与否已不再是很重要的了。

按理来讲武官的收入是高于文官,但武将们还是吃空饷、克兵饷、横行受贿。不是说文官不贪,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民谣,可是耳熟能详的。

清军的高级指挥权又双叒叕在文官手里,这群文官没有军旅生涯,精通八股文。这种操作熟悉吧,前几个朝代怎么亡的还记得吧。

当一个王朝的军队开始腐败时,那么这个王朝已不可逆转了。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清军对其战术完全处于懵逼状态,当时的人们,也对英军的战斗能力作了错误判断。

“所以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是一个难得见到光明的黑暗世界。”①

而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发生,那就是清朝从皇帝到平民,都不清楚英国的实力,有的还不知道英国到底在哪儿个位置。全国都依然沉醉于“天朝”迷梦之中,根本没有把“天朝”以外的一切放在眼里。 】

<其实华夏的火药也很值得探讨,经炼丹道士的偶然发现,从一开始便蒙上了神秘帷幕>

<每次看近代史都感到好窒息感>

< 交通不便,英军海上作战随时可以去下个地方,但是陆上的人本来就兵力有限,再来处处布防,太分散了。>

< 这不就和游牧民族一样嘛,打了这再去下个地方,来去如风,很难找到…>

<清军大部分兵力是用于起义的,那个时候清王朝各处起义的不少,所以要抽调>

<我之前看到过抽调兵力这事,对付太平天国时的抽调兵力,比鸦片战争多多了,清王朝重视自己“统治”远比“国家”重要>

<满清是封建王朝,当然对他们来说自身统治是更重要的 >

<一句话,那个时候清朝内忧外患了,就算没有鸦片战争也走到头了>

< 不要对满清有什么期望,阶级不同,思考方面也不同。>

<清在吃明留下的老本?>

< 明有什么?海禁?还是压榨佃农?哈哈哈,笑死。>

<不是哇,我的意思是明也出了很多的人才, 程大位、宋应星、徐光启、朱橚、朱载堉、屠本畯、马一龙、李时珍、王文素、喻本元、喻本亨、陈实功、张景岳…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材料>

< 晚清是落后,也出了很多科学家…> <图片评论:清朝科学家一览.jpg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