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那些起义名句79(1 / 2)

【元末:“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背景:元末贪污剥削成风,财政困难,土地兼并极具深重,民不堪命。

朱元璋出生贫农家庭,做过乞丐、和尚,最后加入红巾军,并于最后建立自己的势力,统一江南,北伐残元。

意义:这句话还指出蒙古、色目虽不是汉族,但只要“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扶养无异。”是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结局:花了近20年消除其他农民起义军,击溃元朝残余势力,完成了大一统。】

<农民起义只看封建王朝,仅朱元璋一个最后成功了。>

<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蹿于塞外。”>

<燕云之地过了400多年才重新收回来,大明华夏之光 >

<不可否认老朱有些事因自身局限性做的不好,但再造华夏之功是不能抹灭的>

<明初文武鼎盛,可惜中间两次传位的失败,要不然明朝就能和汉唐一样了… >

< 第一个从南向北成功的人!朱八八 !得国最正者,大明!>

< 其实老朱当时不只是北伐,是北边南边一块儿打,老朱真的6[吃瓜]>

前面光幕总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好,难得光幕夸赞自己啊。

身边的儿子们也跟着夸说父皇文武盖世,历朝就没有哪儿个皇帝比得上。

“得国最正者,唯我大明。”

朱元璋都为这个评价感到吃惊,纵使大明千般不是,但在后世人心中还是认可大明的。

朱八八这个名字…嗯…真是怪无语的。

其他朝的皇帝酸死了,尤其是宋朝皇帝,北伐成功了,燕云之地收回来了,中原恢复了,唉,羡慕。

忽必烈是要被气死了,这些未来的子孙真是没用,废物!

“一个乞丐和尚就推翻了我大元统治!”

【明末:“均田免赋”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背景:明朝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文官集团无法遏制,党争之祸,天灾频频,中央财政危机加剧。

明末驿站制度弊端显现,崇祯帝精简驿站,李自成因此被裁官。后金南下,为保京师,调四方军队赴京,其参将克扣兵饷不发,致使军中发生兵变。

意义:“均田免粮”,既是农民军的起义口号,又是一项政治纲领,这一口号满足了百姓的愿望,也因此起义军深得百姓拥护。

在连年大旱大灾的情况下,朝廷没有拨赈灾银两,反而加紧催收赋税,面对其残酷现状,百姓对于李自成所说出的口号更加拥护,加入起义军的人越来越多。

结局:建立大顺,入主北京,清兵南下,引兵拒战,最终被清所灭。】

<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起义是值得景仰的,他们让无数明末受压迫的贫苦农民有了支撑,最终共同推翻了明王朝。

但是就算闯王成功抗清,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也只是成为下一个朱元璋,封建社会的阶级性就是如此。>

<不想看明末,真的就是可望无可望,定国难定国,成功没成功>

<真挺搞不懂当时的大明官员,自杀殉国倒也多,就是没有人愿意捐钱,大明就是中央没钱,不对应该是国库没钱,那些官员一个个富得很。

还有大明都到那个地步了还不动宗室,朱元璋和朱棣对于宗室供养制度真的有问题。

还有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就是一块砖,大明官员想要反驳皇帝就拿出这个出来。

整个明史看着好憋屈>

<李自成若有一块基地也不至于如此,面对大清无还手之力,最后四处流窜,唉,闯王终究不是朱元璋>

<惨还是底层百姓惨,百姓和士兵根本就没有投降不投降的,全是跟着自己的上官干嘛就干嘛,大清好歹给口饭吃,大明连饭都没有>

...

“哼,李自成当然成不了父皇这般人物,一个失败者罢了!”湘王朱柏吐槽李自成,不就一个流寇嘛。 “虽失败了,但还算是个可敬的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