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浅谈清朝政治83(1 / 2)

又是一个系列视频,李然然看了下视频时长,太长了,还是先看最新的这一期吧。

【历朝政治得失—清】

【大家好,我是up熙宁。今天来浅谈下咱们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期,清朝篇。

首先,清朝的政治体系是基于“清承明制”上的,但又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添加了一部分私心。

我们在讲前面的朝代政治的时候就说过,我国古代从汉至明的政权可以说是“士人政权”,由读书人掌权。

读书人通过各种考试进入政府,他们不是一个集体,会拥护皇帝,所以用这些没有世袭特权的读书人掌权,是一种较为公平的制度。

但是等到了清朝之后,政权就由“士人政权”转变为“部族政权”了,由满洲部族在拥护。

这就形成了清朝的政治权利始终是要在维护满洲人的基础上,而满洲人又要始终拥护清朝的政权,清朝皇帝的背后是有着全部满洲人撑腰。

“清承明制”,明朝废了宰相,清朝也没有设置宰相,明朝有个内阁管国家大事,而清朝则是在内阁之外又设置了军机处,从内阁大臣中选几个到军机处协助皇帝办事。

我们都知道清时设立军机处是封建专制的巅峰,但“军机处”是实实在在的皇帝御用秘书,其职权不如明朝后面的阁臣。

而清朝在谕令上也与之前大有区别。

清朝有“寄信上谕”,是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要受命令的人,其他人是不知道这里面写了什么的,只有皇帝和要接信的人才知道。

所以很多时候,不论大小事,其他人还未知道的时候皇帝已经知道了。 】

【 而除了军机处外,清朝的尚书也与之前大不相同。

六部尚书是不能直接下发命令的,且六部尚书与尚书侍郎都能单独上奏皇帝,这样一来,六部尚书实际上已经管不着尚书侍郎了。

不仅如此,清朝每部必须有两位尚书和四位尚书侍郎,其中一位满洲尚书、一位汉族尚书,两位满洲尚书侍郎、两位汉族尚书侍郎。

本来一个部门有一个尚书长官就行了,现在就拥有了六名长官。 】

【 在明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给事中”,皇帝发谕令给尚书,尚书六部中又各有给事中。

给事中有反对政令的权力,所以,我们经常说明代皇帝做得其实是不太舒服的,给事中总是反对,导致政策难以实施…

这到了清朝,清朝吸取明朝教训就没有给给事中封驳权。

相应的,在清朝还有一个制度很特殊,那就是不允许公开发言。

翰林院在各朝各代都是有向中央进言的权力,但到了清朝也不允许了。

历朝历代的民间也没有很禁止大家发言,但清朝在每个府学和县学外的卧碑上都写着“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盟结社。不得刊刻文字。” 】

【 至于清朝的官员任用,也是很不同的。五品以下的官员任用本来是归吏部管的,五品以上的官员任用是交给宰相或者廷推。

但到了清朝则是大官的任用只有皇帝知道,小官的任用虽然还是吏部管,但是在清朝有个规定是所有官员,不论大小全部都要见了皇帝的面后,才能上任。

皇帝什么都要管,什么都想管。 】

【 地方官是没有真正权利的。全国各地都有满洲军队“八旗兵”驻防,可以说清朝的兵权是属于整个满洲部族的。

清朝还设立了三个禁区:将关东三省和新疆留作退路;因郑明集团曾在台湾发展了很长时间,台湾地区还不断有造反,所以为了方便管理,台湾也是不准汉人进入的;

察哈尔和绥远的禁区,则是为了防止蒙古人和汉人相互接触。 】

【 最后再来聊聊清朝的科举制度,我们现在总是说明清的八股文毒害学子不浅,禁锢了思想。

清朝的开科取士,是为了让汉族的读书人尝到甜头,使其不要总想着造反,这是一种为了统治地位而进行妥协的制度。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好好读书,好好考试,我们会让你们做官,甚至还能做到大官。”

这个科举制度还带着歧视和防备,许多满洲人和汉族人的待遇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前面说的每个部门都要有满洲人也是为了防备汉人。 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读书人是既打压又重用,对于下层百姓也是给些甜头又压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