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选官制度变化104(1 / 2)

正好看到后面有关于选官制变化的视频,李然然觉得刚看了个热血视频那就闲着也是闲着,回顾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吧。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

【一、世卿世禄制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三个都是阶级世系固化,为官也是世世代固袭的。

二、察举制

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各地的官员由中央直接指派,这有效避免了诸侯割据局面。

汉朝建立初期虽实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但后期还是取消了分封制。

选官方法采用的则是察举制,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品行好有才华的人,中央再进行考核。

察举制存在着的明显缺陷就是:具有举荐权的地方官员和豪族,他们会更加倾向于推荐自己的子弟门生,而其他的品行才华反而不是很重要了。

三、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陈群改进察举制创立九品中正制。

中央选派官员到地方考察寻找有品德和才华的人,将这些人的门第和出身,分了九个品级。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中央对这群人进行考核,以此来选拔官员。

选举被地方所控制,引发出腐败等问题,平民也难以获得上升机会。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形势。

四、科举制度

隋文帝杨坚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而科举制则应运而生。

创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考生也不论出身高低贵贱都可以报考。

唐时期的科举制,考卷不糊名,判卷老师实行通榜行卷制度,根据考生在社会上的名声大小选择性给考生加分。

宋朝的科举制,首先招生规模就比唐朝扩大了许多,制度也更加完善,还实行了弥封、锁院、誊录等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败事件的发生。

明清的科举考试为达到统一知识分子的目的,考试内容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之中了。也是从明朝起,科举制度逐渐从巅峰走向僵化,也从一个为国制度制度变成了一个落后的束缚思想的制度。

科举制度在我国一直持续了一千三百年,直到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建设新式学堂。

但科举制依旧对现在我们的考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还传播海外。 】

<SOS, 初中学历史的记忆又来了…>

< 袁绍:四世三公!>

<曹操也是举孝廉入仕的耶>

<说实话曹老板是挺孝的,为父屠徐州嘛[狗头]>

<也不得不说二十四孝中某些毁三观的故事了[笑哭] >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点赞]>

< 九品中正制才是最离谱的…>

<任何一个制度用久了怎么都会有缺陷,想投机取巧的人总会找到捷径>

<喔,看样子阶级还是得流通啊 > <科举制度最开始根本就没平民什么事,大都是由门阀世家控制了的。朝廷科举目的主要还是想用寒门布衣来冲淡世家门阀所握有的权力来巩固皇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