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刘光眼中的他们(1 / 2)

看着站在旁边还在絮絮叨叨,埋怨他怎么这么不注意安全的爷爷,刘光抽取了刘明对他们的记忆,结合他现在所看到的他们,开始了对他们的解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他并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没有看过多少哲学,但他对人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他喜欢研究人生是因为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虽然最终实现了很多目标,算是有一定成功,但过得实在有点沉重,并不怎么快乐。而且很长时间以来他都没有什么信仰,缺乏对人生的理解,总是追求别人向往的东西。所以他就想搞明白到底要怎样才能幸福。为此他努力了多年,终于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念。

这些研究养成了他分析人的习惯,正是通过分析不同的人,找到相同的本质,才让他得出人生理念。现在,他习惯性的分析起眼前的这些人,以他作为成熟的刘光的眼光,而不是刘明那个少年人的眼光。

他分析一个人的时候,总是问自己一个他认为最本质的问题,那个人幸福不?因为在他看来,人类对任何目标的追求,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幸福,也就是在追求快乐。

按照刘光的认知,他认为人会处在以下三种状态之一:

1.对过去感恩,对未来有期待,此状态为幸福状态。

对过去感恩说明你对现在和过去都比较满意,此时如果还向往更美好的未来,那肯定是幸福快乐的。说明一下,这个期待不止针对你自己的未来,也包括你寄托于其上的未来,比如你期待你的儿子发财,这也是你的期待。期待是向往,有信心的状态。

2.对过去不感恩,对未来有期望,此为略为痛苦的辛苦状态。

对过去不感恩,说明你不满意现在,那么你对未来的期望(也不单纯指自己,含义同前一条的期待一样),一般是为了摆脱现在的状况,那么你就活的不是很幸福,因为这种追求的目标是摆脱困境,不过对未来有期望至少说明你生活有动力有追求,至少是充实的。期望的含义是“希望会这样’,但没有期待那么有信心。

3.对未来没有期望,此为痛苦状态。

这种状态下,一定是对现在不满意的,再加上对未来失去希望,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痛苦了。

一般的,一个人不太可能一直处在一种状态中,比如你一直处在第一种状态,如果是的话,那你就确实很幸福。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人总是在这三种状态中切换。比如你碰到一件因为过去所学而能轻易解决的事,让自己觉得未来无忧,你很感恩,这时候你处在第一状态。而当你遇见另一件头疼的事是因为过去没处理好,很可恨因而可能影响自己对未来的期待时,你可能就变成第二种状态。而如果你因为一些事而产生对未来的绝望时,你可能就处于第三种状态了。

不过,一个人的状态还是有一定偏重的,比如你每天问自己三次你处在哪个状态,如果你两次都处在第一状态,那么你通常是比较幸福的。反之,如果你多数处在第三状态,那么你通常活的很痛苦。

刘光认为可以以此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

那么,眼前的爷爷幸福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