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62(1 / 2)

【 “林则徐着来京陛见”

英国是鸦片走私的主凶。禁烟最大的障碍在于鸦片交易中的贿赂,以及贪官们暗中的抵制。

所以去广州禁烟的这个人必须是公正清廉、办实事、有地位、能破除官场旧习的官员。

林则徐于众人中鹤然而起,其节操、能力都是与当时的官员不同的。于是道光帝封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查办禁烟事宜。

1838年马他仑率英舰的来访,其目的在于向中国展示英国的武力,以支持当时的鸦片走私活动,支持中英平等交往,并以“水师船只随时来粤”要挟。然而,当时的官员并没有领悟出这段话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他们完全想不到“岛夷”会来真的。

邓廷桢等人在8月15日向上奏报时,说马他仑来华的目的:一是“稽查商务”,二是“改变旧章”(即不用“禀”字,表示两国平等通商)。因其上传的奏折有粉饰内容,即内地人对于欧美的认识也不准确。

所以道光收到后并不重视,仅朱批“知道了”三字便了事。 】

【 道光给林则徐的训令是:“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道光想的可真行啊。

道光登基初年平定得了张格尔叛乱花了七年的,耗费一千多万两银子,动用了四万军队。

清朝的财政耗费不起了,道光认为大清可以打赢下一次战争,但是大清不能再有动乱和巨额财政支出了。

当时朝中官员都猜测禁烟免不了用兵,但其用兵规模应只是小打小闹罢了。

林则徐在广东时反复向道光保证,不会发生大的战争。所以,鸦片战争开起,在道光皇帝看来,是林则徐惹的祸事。但是,我们现在都明白其实鸦片战争不过是稍早点将那层遮羞布掀开了。 】

【 自1816年之后,行商们对每一艘入口的外国船,都出具了绝对没有夹带鸦片的担保。这分明是骗人的鬼话。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1840年4月7日起,英国议会下院,经过3天的辩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对清朝开战。

在我们仍处于和平假象下时,所不知道的另一端,战争已经出现,悄然潜至。

1840年2月,澳门葡萄牙人四传英国将从本土及印度各地调军舰12艘来华。1840年3月24日,英舰Druid号抵达广东海面。因各种信息的来源等,林则徐将英军要侵华的消息,全归于是谣言或虚张。

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了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仍认为:这只是一次大规模的鸦片武装走私。

6月21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领第一批部队到达虎门口外;7月15日,英军占领舟山。战争来了,这是清朝上下谁也没预料到的。 】

【 林则徐在那个时期做了许多努力,拥有至少四名翻译,为他翻译英文书报,本人更是将这些情报分门别类,以供参考。林则徐还是第一位倡导向西方学习的人。我们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已经知道了那么多的英方情报,可以说是清王朝中最了解英国的官员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看出这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林则徐在各种资料中发现英国国王要求商人要尊重中国法律,所以他认为,鸦片走私贸易是远离其本土的英国商人违反国王命令私自进行的勾当。由外商们做的事情,国王等人并不知真情,而得出这些人的行动是得不到英国国王的支持,且他们也无法左右国王决定。

因此,他在一开始就与道光帝商定直接致书英国国王,要求其管束属民,“定必使之不敢再犯”。

林则徐从翻译的资料中,了解到了英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军队、舰船等事。

正是这些真实的数据反映让林则徐误认为英国是不如中国这般强大的,较弱的英国若派军远征,不仅路途遥远还会造成补给困难等,判断得出英国不会这样做。】

【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1841年6月被道光帝旨命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即使被贬,林则徐对战局的发展依然十分关心,对双方在军事上的差别,他提出了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

< 林则徐写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后来全送给好友魏源,然后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在清朝根本不受重视,流落到日本,成为日本变法维新的主要书之一。[无奈]>

<清廷总体来说对林则徐还不错,后面又召回了>

<up还应该科普下销烟不是用火烧[无语]最近电视剧里竟然出现了火烧的情节真的大无语 …… >

< 生石灰烧融了后引海水稀释冲走 >

<还有左宗棠,清朝后期全靠汉臣支撑着 >

< 这期短欸,感觉林则徐的好多事都没讲清楚…>

<后面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有依靠林则徐留下的地图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 林则徐的见识在当时来看是很有眼光的了,但是因为自身处于的时代局限性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