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熙宁变法89(1 / 2)

【争议巨大的熙宁变法】

【大家好,这里是熙宁~

这期要讲的也是这个系列中最重要的部分——熙宁变法 】

【王安石在经历过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后,这么多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让他认为宋朝的皇帝即使都如宋仁宗般宽仁恭俭,也无法让宋王朝实现真正的治世。

我们前面也提过,宋神宗是想要通过变法来达到国富民强目的的一位极其有野心的皇帝。

也讲过宋仁宗也想过通过庆历新政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其实这两位皇帝为何会想到要变法,也是因为宋朝现在国家财政没钱了。

庆历新政前的宋王朝经历的是外与西夏的战争,内因天灾而四起的民变,所以庆历新政将中心放在了“节流”上。

新政派的人认为天下财富是固定不变的,若是朝廷要实施“开源”的话,百姓的钱就会减少,这种与民争利的事不好。

但是,熙宁变法则是“开源+节流”,王安石认为只有“开源和节流”一起实施,将财权集中于中央,才能“国富”。】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升参知政事,列为宰执,开始变法。

“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及也。”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设立了专为变法服务的部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专掌财权。

朝堂上多是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人,也有后来反目的战友。

苏辙原也属于变法派一员,但他想要的是“节流”,而非王安石的“开源节流”。

比如吕公著也曾是王安石的战友,但最后因矛盾,也请辞了台谏官。

条例司属官反对王安石,中书和台谏也反对王安石,等到了最后皇帝也开始动摇了。

那么这一场变法终究是要走向失败的。】

【为何我们会说是注定失败的变法?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场变法是有多急促,熙宁二年七月颁布均输法,九月青苗法,十一月农田水利法,每隔两月就实施新法…

很多都只是在一个地方实验了几个月有了成效后就立马推广全国。

根本没有考虑到各地方的适应条件是不是相同的。

地方实验时效果很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是王安石亲自督导。

就这样很快的推广全国,地方官吏也并非个个都是王安石,都有王安石的能力和操行…

而且新法给了富户和官员们有了可乘之机。

就比如说青苗法,本来是摊给富户的,但官员为了政绩也将其摊给了根本不需要的民户。

而富户们也利用其客户要他们做担保的规则,钻漏洞赚差价。

农田水利法更是由原先的兴修水利,保农田变成了百姓的负担。

均输法也是让东南地区的农民更加苦不堪言。

而由于王安石为官多在南方,这也导致他的变法更多的是比较适合南方。

当王安石主持全国的变法,则显得不能够因地制宜。】

【但是,就这样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吗?

也不是的,正如青苗法也是在相当部分给百姓提供了便利。

范纯仁之前也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离京在地方任官后,就转而支持王安石变法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操之过急,还有就是新法本身也过于理想,执行新法的众人也缺乏其经验。

最后便是当时的大量官员都反对新法,宋神宗为了维护王安石变法,将这些人都贬到了外地成了地方官,这些人到了地方后也依旧反对变法,在实施新法期间,故意阻挠。 】

<王安石太理想化了,政治不行 >

<什么节流哦,仁宗朝打了好多败仗,节流不行,搞钱才是王道 [无奈]>

<国家穷是因为养兵太费钱了,宋朝实行的也不是之前的府兵制,而是募兵制,太耗钱了。

而宋朝又经常打仗,不得不募兵。而且还经常换防,就相当于是年年打仗年年动员 ,宋朝可以说是因为养兵而亡国 >

< 神宗跟哲宗两父子可惜了[叹气]>

<开源才是重点好吗?> < 开源和节流都是不可或缺的,王安石的经济理解还是厉害[赞]>

返回